当前位置:植物百科 > 植物文章 - 正文

多彩的中国植被分布格局

  • 编辑:植物百科
  • 浏览:
  • 最后更新:2013年11月18日

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植被。它与我们平时说的植物区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多彩的中国植被分布格局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如北京东灵山所包含全部植物的科、属、种,就是北京东灵山的植物区系。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是组成各种植被类型的基础。地球上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那么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如果你乘火车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的最北端的漠河,你就会发现,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会随着车轮飞速转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热带季雨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落叶林。这种从南到北,即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如果你再从上海乘火车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你就会发现,火车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你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三个气候类型。我们知道,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一起统称为植被的水平地带性。这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每个座位都是由两个数(n排n号)决定的。地球表面任一区域的植被类型也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纬度和经度的不同而带来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它们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由于寒流的作用,使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除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而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比较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在东部湿润森林区,即从黑龙江省的最北端一直到海南岛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如各种落叶松)、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这八种类型的森林植被。但是在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即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控制,又有从北到南一系列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纬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为: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中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和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都分布在青藏高原。

在这里大家需要认清的是,在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中,并不是单纯地取决于水分和热量,而是取决于这两个因素的综合条件。在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之间并不存在着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水平地带性植被的存在,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决定于当地纬度所联系的热量状况或经度所联系的水分状况。

植被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在欧洲表现得也很明显。如东欧平原的经向地带性就十分清晰。东欧平原由于地形均一和母岩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所以气候从西北向东南平稳地发生改变。夏季温度和可能蒸发量向东南逐渐增高,降雨减少,干旱性变得越来越明显。森林带和森林草原带之间界线相当于湿润区和干旱区之间界线。这意味着此线以北,年降水量超过可能蒸发量,此线以南,可能蒸发量高于年降水量。因此,东欧平原的植被从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表现得也十分明显。这是因为北美大陆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东西两岸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发育着各类森林植被,又由于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The Rock)阻挡了太平洋湿气向东运行,使中西部形成干旱气候。因此,从东向西,北美洲的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地球上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不只表现在因纬度和经度的不同而呈现的水平地带性,而且还表现在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呈现出的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5℃~l℃。而湿度、风力、光照强度、水分、土壤条件等也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了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这种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垂直厚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而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迭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这个体系被称为植被垂直带谱或植被垂直带结构。一般在同一气候带内,根据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植被垂直带可以分为海洋型垂直带结构和大陆型垂直带结构。通常,大陆型垂直带结构中每一个带所处的海拔高度,比海洋型同一植被带的高度要高些,而且垂直带的厚度变小。若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的垂直带结构差异就更大了。总的来说,从低纬度的山地到高纬度的山地,构成植被垂直带谱的带的数量逐渐减少,同一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比如,北京最高峰东灵山西坡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海拔900米以下为山地灌丛带,900~18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1800~2200米为亚高山草甸带,2200~23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共四个植被带。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带结构为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500~10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1000~1800米为针叶林带,1800~2300米为矮曲林带,2300米以上为高山冻原带。共五个植被带。其他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谱,请看中国湿润地区各纬度地带和中国干旱区各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由此可见,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着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有人称之为三向地带性。中国正是由于地域广阔、山体众多,因此才形成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我国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阅读 +精选
上一篇:中国植被大观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