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牛树,学名:Cephalomappa sinensis(Chun et How)Kosterm.
科名:大戟科 Euphorbiaceae
保护等级:Ⅲ
现状:渐危种。分布区狭窄,局限于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山地。由于近年来遭受滥伐,分布范围逐年缩小,生存植株日益减少,将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保护措施:产地广西龙州、宁明、大新、隆安等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肥牛树的保护管理。建议在适宜管理肥牛树的石灰岩地区,大力发展肥牛树饲料林。
常绿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50厘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褐色,嫩时被柔毛。叶互生,革质,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具两枚不明显的腺体,边缘具疏锯齿,侧脉5-6对;叶柄长3-4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雄花顶生,9-13朵团聚,花萼3-4裂,雄蕊4(-8),退休子房深2裂;雌花基生,1-3朵,花萼杯状5裂,子房3室,外被小瘤状体,花柱3裂,柱头2浅裂,每室有胚珠1。蒴果近球形,直径1.5 厘米,有小瘤体;种子近球形,灰色。3-4月开花,6-7月果熟,大小年不明确。
生长的气候类型为:分布区的年平均温19.1-22℃,最冷月平均温10.9-13.9℃,极端最低温-3℃,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干湿季节明显,旱季长达5个月,但峰丛石山多雾露,空气温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0{bf}以上。土壤为淋溶石灰岩土,pH值6.6-7,腐殖质含量丰富。林内幼苗、幼树很普遍,为群落中较稳定的树种。野生肥牛树生长缓慢,根析萌芽力强,伐后萌条成丛生长,1年生萌条长达50-100厘米。正常结实年龄在20龄以后。
分布: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龙州、大新、宁明、天等、靖西、隆安、德保、田林等县的石灰岩地区。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峰丛石山下部,从不见于酸性土山地。
繁殖方式:果熟时很快脱落,种子寿命短,应及时采收,不宜曝晒,宜在室内晾干,随即播种,发芽率可达80-90{bf},约半个月开始发芽出土,宜蔽荫。当苗高达50-70厘米时,可出圃造林。如经营饲料林,宜用头木更新,即当植株胸径在5-6厘米时,在离地面1.3处砍断,使萌发新枝。
经济价值:为优良木本饲料树种,鲜叶含蛋白质3.92{bf},粗脂肪1.67{bf},为牛、马、羊的好饲料,能肥牛,故有"肥牛树"之称。材质坚重,为农具、家具和细工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