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珍稀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是我国特有或世界上著名的贵重用材树种。长期以来,由于对珍稀植物保护不够,使其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濒于绝迹。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中国高等植物中受威胁物种已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主要由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负责。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了稀有濒危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多年来,我国开展了全国各地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编制受威胁植物名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等多方面的工作。
迁地保护。迁地保护作为挽救植物物种的重要举措,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植物园所应用。植物园已成为进行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研究的最理想基地。我国现已建成200余个各类植物园,但具有科研、植物保护、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植物园仅40个左右。其中,中国科学院的14个植物园引种保存了约2万种高等植物,占全国植物园收集植物的90%左右,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储备了重要资源。如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是我国首个万种植物战略资源保存基地,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保存物种均已达到8000种以上,基本达到国际一流植物园的物种保护水平。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至到2007年,我国已建立253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9365.6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1.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33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10多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管理体系;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以及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林业六大工程以及种质资源保存等重大行动。
科学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比濒危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在不断深入。种群生存力分析法 “3S”技术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GPS)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在保护生物学和野生动植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濒危植物监测和管理中。各种大型科学研究计划付诸实施。如由中国科学院洪德元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主要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和葛颂研究员联合主持了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若干重要濒危植物的进化生物学研究》等初步揭示了我国一些重要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时空变化、关键时期和濒危机制,提出了保护生物学的一些新概念,如致危生境、诱发效应、叠加效应、生活史链断裂等。